利他能專欄:機會更多,成功機率卻更小?面對變動時代,我們都要有《躍遷》競爭優勢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你有想過,我們身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嗎?又或許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感受,本身就足以回應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說:「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知識焦慮的時代,因此我們面對更多更廣的選擇,反而更不快樂」。然而在讀了⟪躍遷⟫這本書後,筆者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首先,是深刻的意識到了:

今天是一個機會更多,但機率卻更小的世界

在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下,我們往往認為在網路上多做些功課,建立起搜集情報的能力,就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但缺忽略了,這代表你的競爭者也能跟你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這時,我們到底要如何從看見機會,轉化為把握機會呢?關鍵點仍是透過自我精進,以展現你的獨特優勢。

圖/ Adi Goldstein @Unsplash

機會一直都有,但你若沒準備好,就永遠不是你的

面對未來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我們並不用為了不曾得到,甚至也不見得需要的資訊而感到焦慮,唯一該做好的仍然是做好準備。這時,你心中隨即浮現的疑問是怎麼樣才算做好準備,又該如何才能保有競爭力。書中提到了三個關鍵問題,讓我們好好審視一下自身狀態:

  • 我今天做的事情,機器能做嗎?舉藥師調劑工作為例,屬於重複性高,並且可透過大數據加上影像辨識完成的,如:智慧藥櫃。
  • 我今天做的事情,有機會被外包嗎?在疫情嚴峻的影響下,加速催化臺灣企業在數位轉型及遠距協作的能力,因此像是平面設計、影像製作、社群行銷,皆有外包的趨勢,我們應該正視組織型態正在轉變,協作模式也多了更多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方式。
  • 我今天做的事情,明天能做得更好嗎?試著思考看看,自己是否都習慣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工作事項,SOP確實是讓繁瑣的流程變得可控制,但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該怎麼做能更好?過去表現優異的前輩又是怎麼做的?這之間與我的差異是什麼?

面對跨界的競爭,我們更應該帶有問題意識來破解工作的慣性系統,讓自己培養出成長型思維,以面臨變動快速的職場動態。然而,光是準備好自己的內在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了解局勢的變化,與產業趨勢一起脈動。

因為,當產業鏈中出現了大幅提升效率的新技術,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會有所變化,這時就不是自己心態轉換就能應對的了!舉個例子,當自駕車全面普及的時候,若你身為駕駛員的話該如何應對呢?有沒有可能立即補上AI相關知識,讓自己成為一名自駕車的系統修護工程師呢?我們再也不能只有埋頭苦幹,也要能對變遷的世界有所觀察與了解。

書到用時方恨少,再也不是亙古名言,而是新世代的常態。

圖/Freddy Marschall @Unsplash

可怕的不是聰明人比你優秀,而是他們的方法比你還正確

別擔心,⟪躍遷⟫一書中提供我們一個因應的最佳姿態,那就是做到跨越式成長,像是量子物理中,電子吸收能量過後會直接跳躍到更高的能量級。簡單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成長,都是在一夜之間的!」然而,我們要怎麼做到呢?這邊簡單的劃分為兩階段:認知躍遷–行動躍遷

如何做到認知躍遷

認知要有所改變,我們就得改變學習時的心智模式,而在碎片化學習的限制下,我們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效率,而這正可以透過以下三步驟達成

  1. 過濾資訊
    所有的資訊可以分為四級,而我們要做到的是有意識地做分類。
    一級(知識的源頭,作者特別強調找到源頭的重要性,如論文)
    二級(忠實轉述一手資訊的訊息,如:TED talk)
    三級(過度簡化或觀點極端化的訊息,如:⟪異數⟫一書誤解了一萬小時定律的詮釋)
    四級(帶有動機或情緒的資訊,如:雞湯文)。
    在可掌控的效率下,盡可能找到可信的源頭畢竟若將學習比喻為料理,那麼新鮮的食材鐵定是重要關鍵,將大大影響料理(學習成果)的品質呀! 
  2. 重組資訊
    多數時候,我們都會將自己所學的內容整理到筆記、知識管理軟體中,形成一個個知識地圖,但你是否感覺自己常花8成的時間學習,最後卻只能解決2成的問題呢?因此,我們要翻轉自己的思維,將自己日常的學習整理成問題地圖。下面提供你兩個日常可實踐的行動,幫助你有效率的重組知識
    其一,我們要試著在生活中保有提問的習慣,想像自己的心有30%的小空間,讓你用來自我懷疑,或許一開始會有點痛苦,但痛苦才會是成長的開始。
    其二,開始練習放下自己的待看書單,試著列出屬於自己學習計畫的問題清單,再以問題出發找到能為此解惑的書籍。
  3. 產出解方
    遇到問題時,我們經常直覺式思考「我能怎麼解決」,並且陷入苦惱的囹圄中,但往往忽略了在這個高度分工的時代,重要的不是透過自己記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而是找到互聯網上的知識,並且調動他、運用他。下次,我們再次遇到問題時,可以試著先思考「該找誰解決」
    a.問自己:靠自主學習補足,若非優勢領域,或許會相對沒有效率。思考「我該怎麼辦?這個能怎麼處理?」
    b.問別人:透過網路找到解答,這時獨立判斷資訊可信度的能力特別重要。思考「我該去哪裡找到答案」
    c.問大神:透過網路的人脈網、公司有經驗的前輩找到解法,我們可能常常羞於請教高手,但其實基於互惠原則,人們都是喜歡助人的。思考「誰能幫我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我們該如何透過以上三步驟,來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呢?我們必須得樂於幫助人解決問題,漸漸的就能累積如同大神一般的形象。久而久之,也能透過解決問題的訓練,讓你不再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這個職務,因為

真正的專業,就是你特別擅長解決的某種問題類型

圖/Luis Villasmil @Unsplash

若能做認知狀態的躍遷,接下來我們該關注的就是

如何做到行動躍遷

行動的改變往往是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借鏡高手的經驗,先要擁有高手策略,再透過功利學習達到行動躍遷

  • 高手策略:即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具體來說,可以以頭部效應來說明 ,價值是指外部的發展潛力,如:公司、產業。優勢則是自身的潛值。
圖/MBA智庫百科

真正的高手會選擇頭部發揮自身影響力,但有時我們並不一定能如此幸運,因此我們得先看看,最容易出現的誤區是什麼?
其一,只在意自身高優勢,卻沒有注意是否為高價值賽場:以筆者為例,或許有成為藥師的優勢,但以長遠職涯規劃來看,或許就失去了發展多元職能的機會,將自我侷限。
其二,著急入場,沒有思考自身優勢:這邊要舉新鮮人求職的萬年選擇。即大公司V.S.小企業,我們可能習慣從場子的特性來思考,如:大公司名號響亮未來可做好跳板、小企業組織扁平升遷機會多,但卻忘了思考自身的特質或潛能,你到底嚮往在大公司下比較專精的發揮,還是在小企業裡全方位的貢獻呢。這還是回歸到,你嚮往的工作模式是什麼樣子的?你又喜歡什麼樣的溝通方式呢?

  • 功利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有實用性目的之學習,即「用以致學」。除了前面提到的建構問題集,我們要做的則是善用碎片化的學習時間。既然,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習效率最大化,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書中所分類的三種學習

認知性學習:目的是提升認知或鍛鍊技能,因此應該要盡可能分配最多的時間,在新鮮人階段更應該要知道自己最缺乏的是什麼技能。

知識性學習:白話文就是讓你長知識、開腦洞的學習,可以分配次多的時間,讓我們在社交時有更多元的話題與人交流。

娛樂性閱讀:單純就是自身喜歡或陶冶性情的學習。可視情況分配。倘若在職涯衝刺階段,筆者認為應該要降低娛樂方面的比例。

最後,也留下幾個問題讓你思考,如何在這個機會更多、機率更小的時代下躍進呢?

  • 我在工作時是否有提問的習慣呢?如果有的話,通常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 我們到底是忙得沒辦法思考,還是因為沒有思考所以都在窮忙呢?
  • 你都怎麼分配自己的「三種學習」?疫情前後有什麼不同嗎?轉職 or求職階段的你又是怎麼分配的呢?

希望這個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喜歡的話歡迎到我們的粉絲頁職涯實驗室點個讚,或分享本篇文章。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職場訊息,6/17號我們會邀請Fun Now 資深經理Charlene談談新創出海經驗談

(本文作者為利他能,若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到FB粉絲專頁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點讚,或是個人部落格逛逛。)

許 秉軒

許 秉軒

利他能(Ritalin),你的生涯陪跑員,專注於自主學習、職涯設計、個體經營。深信每個人都像一顆鑽石,只是還沒找到讓自己發光的那一面。

Leave a Replay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更多訊息

一起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