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品書屋的演講廳,有上百位的聽眾聚精會神的聽講,台上的講者落落大方地分享國際職涯趨勢,現場聽眾從剛畢業,到 4、50 歲的資深高階主管都有。他們來聽這場演講的目的都一樣,為了觀察職場的最新人才趨勢,部分人則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展開屬於自己的海外職涯。
這場的講者是 Sandy Su,蘇盈如,她是知名的國際職場專家,她的文章也透過 WIJ 在換日線、商周等平台刊登。最近才在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了新書《2030 轉職地圖》,一出版就熱銷,成為博客來的暢銷大作。
至於她本人的故事,也可以說是非常「換日線」,中學就獨自一人負箕啟程至英國讀書,在英國居住求學十餘年,大學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念日文系,最後前往日本擔任國際獵頭以及招募工作也是十餘年,近日才返台定居。
在英國的留學歲月
Sandy 雖然中學就到英國留學,隨著她讀書生涯的,是無盡的打工。她曾同時在小鎮上的兩家中國餐廳打工,也曾在孟加拉人開設的壽司店工作。往往每天下課後,就是前往打工處報到,年輕時會選擇在餐飲業兼職,也是為了省下英國高昂的伙食費。
中學時,讓就讀寄宿學校的 Sandy 大開眼界,中世紀風格的學校就如哈利波特的霍格華茲一般,但卻是個不能隨便外出的「大監獄」。從學校走到附近唯一的小商店需要 30 分鐘的腳程,學校周圍只有草原。
當時,想念家鄉菜的 Sandy 為了能夠常常吃到好吃的中華料理,時常主動跟餐廳的服務生當朋友,也因為這樣,她大多數時間都跟唐人街裡面的基層華僑交流。
這些華僑各有不同故事:有來自中國的黑工,只有小學畢業,為了更好的生活借了高利貸,離開妻小到英國打工。偷渡船上忍受暴風雨跟颱風的動盪,人蛇頭子甚至會因為一些緣故殘忍地丟下偷渡客到海中。面對這些猶如電影般的故事,給學生時代的 Sandy 很大的震撼,也讓她感恩自己的境遇。
從英國到日本的職涯路徑
在準備申請大學時,Sandy 思考了自己的職涯可能性,自己作為一個亞洲人,如果未來想在英國發展,只會英語跟華語是絕對不夠的;又或者,如果回亞洲發展,同樣需要第三種語言加持,因為這個時代下,中英都達到母語等級程度的人實在太多了,想要有更強的優勢,就要突破框架思考。
因此她選擇了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日文系,同時雙主修企業管理。研究所再進入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攻讀企業管理碩士。畢業時,她得到了一個英系國際獵頭公司的職缺,再度飛越半個地球來到日本東京工作。
一開始,她也不知道什麼是獵人頭,求學階段都在英國度過的 Sandy,抵達東京後,面對超級吃「人脈網絡」的獵頭工作遇到很大挫折。為了快速建立當地的人脈網絡,她開始參加許多社交活動,無論是宗教、政黨、聯誼性的,她來者不拒。
「獵頭就像房仲一樣,只是我們的商品就是人,如果沒有物件,沒有客戶,那基本上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業績,而獵頭就是種 Sales,沒有達到業績就準備打包走人。」談起一開始的日子,為了打聽到產業消息,Sandy 努力在各種場合拓展人脈,卻發現原來獵頭在日本的國際職場,是不怎麼被看得起的職位。

在英國時的 Sandy。圖/受訪者 蘇盈如 提供
如果沒有達到業績,你就是” Shame of the Month ”
因為日本的職場在文化影響下,換工作的情況比較少,因此獵頭的存在也十分重要,全日本有 6000 家以上的獵頭仲介,同樣談成一筆,獵頭可以抽成的比數可能是台灣同類型案件的好幾倍,但難度也更大。中高階人才就只有那些,又有非常多的同業競爭,導致這份工作往往要努力想出各種方法,24 小時待命才能接觸到客戶,以及感動到候選人談成案件。
在這過程中,某些文化背景出身的候選人還會性騷擾女性獵頭工作者,要求特殊的「服務」。一開始 Sandy 感到十分詫異,怎麼會遇到一些把自己當傳播妹的客戶,而且還不在少數。甚至被說「你不行的話,介紹你朋友來也OK!」她拒絕用這樣的方式獲得機遇。
「這裡的職場沒有在講人情的,如果業績達到,妳就是” Queen of the Month ”,全公司公開表揚,而如果沒有達到業績,那就是” Shame of the Month ”,當眾羞辱妳。」
不斷磨練出專業的她,開始慢慢作出業績來,獲得認可。在日本這樣重視實際績效的職場環境,有成績就是好,沒成績就可能立刻被冷眼看待,酸言酸語。
後來過了幾年,Sandy 在獵頭圈逐漸闖出名號,被挖腳到其他獵頭公司。從事國際獵頭數年後,她最終轉入一家跨國大型企業,擔任組織內的招募工作。
轉入大型企業內後,她開始更深刻瞭解組織發展以及擁有工作生活平衡的情況。「在日本作招募跟台灣不一樣,你需要先有至少 3 年 Agency 的經歷,才能成為企業 in-house 的 Recruiter,因為日本一般中高階的求職者很在意個人情資的問題,不會直接上人力銀行上曝光的求職,反而會依賴獵頭掌握自己的求職活動。因此,企業想要得到好人才必須透過主動『挖角』才能接觸到理想的人選。這跟在台灣擔任招募專員情況大不同。」
在日本工作堅持講英語,為的是保持「主體性」
雖然在倫敦大學念的是日文系,能說流利的日語,但 Sandy 除了日常生活外,工作上堅持要講英文。一來是她作為國際獵頭,不論是客戶與候選人都必須擁有雙語能力,會不會講英語也成為她考核候選人的標準之一,再來是因為她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種特殊性。
「在日本,你如果講得非常流利的日語,對方就會認為你跟日本人一樣,就會用日本的習慣跟文化要求你,但我們是國際工作者,我們提供的是專業的服務,最終我們畢竟不是日本人,要保留外國人的主體性。」
Sandy 認為,日本社會本質上是弱肉強食的「霸凌社會」(いじめ社会),有很深刻的階級體系,而且是從語言跟思想就根基起來。「講日語時,雙方的主從階級地位會非常明顯,上下關係一旦確立,就很難就事論事;但英語不會,英語就算跟三歲小孩,或者跟大老闆,都是直呼本名,也沒有複雜的敬語體系。」
她也建議,台灣青年如果赴日發展,千萬不要想要「成為日本人」,許多努力想融入日本文化的外國工作者,面對日本的特殊社會性,最後都十分憂鬱,還不能做自己,最終對方也會以「他是個外國人所以不懂」而放寬標準。

在日本參與各種活動的她。圖/受訪者 蘇盈如 提供
成為國際職場人的方式
歷經英國、日本,最後回到台灣,Sandy 給懷抱著海外職涯夢的年輕人這樣的建議:一定要主動學習,未來是一個變動的時代,許多工作會因為新趨勢而消失,而未來的工作仍未發明。所以要擁有創造性、自發性,透過批判性思考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來塑造自己的優勢。
另外,文化的理解力非常重要,很多候選人不被錄取的原因是因為個性不符合企業的文化。Sandy 也曾遇過:「擁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日本人被傳統的日企拒絕,因為對方要的是聽話的乖乖牌。另一個反例是日文講得流利的外國人,因思想太過日式化,不符合公司的創新文化而被拒絕錄取。」語言優勢若無法搭配上文化的理解力,也很難成為所謂的國際職場人。
另外,建構屬於自己的人脈網絡也非常重要,很多時候自已擁有多少才華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那個能為自己引路的伯樂。這可以從專業人脈網和社交人脈網去經營:多參加職業向的社群拓展專業人脈網,同時發展屬於自己的興趣,參加各類不同活動來拓展社交人脈網。
最後,最重要的是要有狼性,狼性就是能積極主動的去追求目標,可以獨立作業也能與他人協作完成使命。具備這些未來時代需要軟實力,就能成為無往不利的國際人才。
後記
想跟Sandy近距離交流嗎?6/10 Sandy將於職涯實驗室開設線上講座,教你如何打造後疫情時代的必備能力!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