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他為自己開闢的道路,不被權威所嚇倒,不受視時的觀點所牽制,也不被時局所迷惑。」——德國哲學家,歌德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許多台灣的年輕人會在這樣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把決定權交給別人?
我想,這是因為教育體制的關係。從文化層面來說,我們深受傳統東亞儒家文化的薰陶,在那樣的文化情境裡,我們相信有個「聖人之道」,而這個大道就是對的,其中可能就是勤勉、謙虛、認真等等價值觀。
整個東亞社會,包含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都是集體性非常強的社會,也就是價值觀維繫在群我之間的關係。「大家怎麼做,照做就不會錯」害怕被群體所排擠,所以選擇了活在所謂主流的價值觀下,這是我們教育遇到的最大問題。

有次看一個日本節目《人類觀察》,他們安排幾個假裝路人的演員在拉麵店,這些假客人點拉麵時,都會做一些奇怪的動作,比如跟老闆擊掌,或者說一些不明所以的話。而不知情的人進來後,看到前面點菜的人都做一樣的行為,雖然自己不理解、也不認同,但是為了不被當成異類,也選擇做一樣的事情。
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原因,就只是照做而已。
就像今天有許多大學生到大三開始補習準備考研究所,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是看到許多學長姊跟同學都在考研究所,自己不考的話感覺就輸人一節,落後在起跑點,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教育讓孩子都是活在「他人、社會的期待下」。
即便到今天,大多數孩子國中的時候的目標就是希望能考上前三志願,這是老師的期望,也是父母的期望,至於是不是孩子的期望呢?我們不知道,因為他沒有被提供過其他的可能。
到了高中,這個目標進而變成考取更好的大學,教室跟補習班中灌輸「台清交成政」等頂尖大學,才能讓自己有更好前途,人生才有可能燦爛美好。但,這是事實嗎?
我記得我念高三時,有個很棒的同學,原本以全校第一的指考成績能上台大醫科,但是這個同學對自己人生早就有想法,他喜歡基礎科學,想念台大物理,但卻因此被家人跟校方連續約談,希望他能填台大醫科。
這個孩子對自己人生已經有明確方向,卻因為社會的價值而被迫改變,更狹隘的說,也可能是為了學校升學率好看,而無法直接選讀自己喜歡的科系都,還要經過這樣冗長的對峙跟談判。那何況是一般對自己人生沒有明確看法的年輕人呢?

我們的教育體系跟考試制度讓孩子相信問題都有個「正確答案」,而且會有個「老師」知道這個最佳答案。找到正確答案後,記起來照做就是了,這種相信權威的傾向,在台灣仍然常常可見。
所以這是為什麼許多年輕人面對生涯抉擇時,會希望外求於所謂的「厲害的人」,尋求解答,相信他們走過的道路是成功,就能讓自己也複製。
但這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即便到今時,大多數的孩子在選填志願的時候都是在父母或者老師的期待跟指導下,被人給「安排」了。父母、老師,或者社會說什麼科系未來會賺錢,有前途,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填了,很少人問過自己,自己想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
這也造成當沒有正確答案的人生到來時,許多年輕人迷茫了。沒有人告訴自己應該怎樣走最好,真實的社會不能用有標準答案的量化成績來評鑑優劣時,開始感到無力,而不知道方向。
但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的,人生從來沒有所謂「正確答案」,很多年輕人怕自己做出的選擇是錯誤的,進而不敢選擇,把這個思考跟決定的過程交給其他的「權威」,卻忘了當我們選擇的當下,那就會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故事。不管是什麼,只要我們勇往直前,好好走下去,都會是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