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開始踏上路途,路就會自己展現。」——波斯詩人,魯米

有一件事情讓很多人一直想不透,就是東方教育的孩子在數理能力上遠遠超過西方(台灣國中生的數學能力可能比大多數美國大學生還好),那為什麼在許多領域有重大創建,甚至得到諾貝爾獎的仍大多是西方人?網路上有張圖,流傳歐美跟台灣教育的差別,我覺得可以很傳神的解答這個問題。
台灣跟西方國家在教育的最重要差異就在高中跟大學那段,我們都知道,台灣學生的學科能力的高峰,就在高中考指考的那瞬間。之後有很多人就開始呈現滑坡式的下滑,彷彿考上了理想大學的當下,就等於拿到成功人生的門票了,因而鬆懈。
反觀多數西方學生在高中時就開始探索屬於自己人生的道路,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他們的起點反而是上大學的那時候,開始全力的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深研。有人可能就要問我了,你又沒有在歐美念過書,這樣只是空口說白話只是在崇洋媚外而已吧。其實我會有這樣的理解,是因為我過去在當背包客旅行時,曾接觸過許多正在Gap Year的西方年輕人。而在與這些十八歲左右的少年、少女們談話時,他們對於自己人生有著明確的方向,實著讓人意外。
Gap Year,中文直譯為「空檔年」。大多是指高中生畢業後,在進入大學前給自己一段時間去體驗各種人生,透過旅行、志願服務、工讀計畫等探索自己。這個傳統是一九七零年代在英國興起的,後來許多西方甚至中東國家如以色列、葉門也逐漸有這個趨勢。

Gap Year不一定是真的一整年,可能只是幾個月或幾周。而根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的研究,有參與Gap Year的年輕人進入大學後GPA(Grade Point Average;學業成績平均點數)會比較高。雪梨大學也有類似的研究,Gap Year的參與可以讓學習動機增大,透過這些旅行或者志願服務,可以讓學生就學後對於自我實踐跟職涯探索有更明確的目標跟方向。
我自己在進入社會工作前,就花了一百天的時間,遊歷東南亞各國。在這些國家,我遇到過來自阿根廷的韓裔青年,十八歲的他竟然是想來探查東南亞的食品市場,想看看有什麼可以引進阿根廷;也曾遇過荷蘭女孩,對於國際協力發展有興趣,未來會就讀國際政治相關領域,想親眼走過這些土地,看看實際情況。
過去派駐海外回台灣時,我常常會住在青年旅社,也遇過許多正在Gap Year的外國青年,每每談到對於自己的前途,他們侃侃而談描繪出屬於自己的鮮明願景時,都讓我非常讚嘆跟佩服。後來也讓我漸漸可以理解,為什麼當走出學校看看外面的世界時,對於學習及規劃自己未來的道路真的會有不同的看法。
我大學時有個不同系的學弟Wayne,在大三升大四的時候,為了避免當兵的間隔,休學一年提前去當兵,結果這次經歷讓他整個大轉變。從原本對課業沒有特殊想法的普通大學生,搖身一變變成每一堂課都坐在最前面、最積極念書的學生。
「如果我早一點去當兵,大學一定會念更好」Wayne這樣跟我說。
為什麼這個Gap Year有這麼大的魔力呢?因為透過接觸不同階級跟背景的人、事、物,能讓我們看到人生的不同可能,也會藉此更加了解自己,對於人生會有些更明確的方向。但也不是說每個人都要花個七八個月去海外走跳,其實單純的升大學那個暑假,去環個島漸漸地方風土民情,做一些志願服務,參加一些社會上的講座課程等等,認識不同背景的人,都能給自己很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