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經營】成為一個專家,是經營個人品牌的根本核心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我們在經營個人品牌上,也要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自己要先有個定位,但這定位不是一蹴可及的,許多網路世代的知名KOL,都是不斷的在嘗試中尋找自己定位。

談到個人品牌經營,我們要從品牌行銷的角度思考。而品牌更多的是一個形象跟信仰的塑造。拚的不只是技術層面的硬實力,更是形象塑造的軟實力。而這也是台灣品牌比較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讓品牌形象立體化跟形象化。

比如今天提到手機品牌,小米給人的感覺就是20幾歲畢業不久,注重生活品質的都會小青年;而華為則更給人商務風,會讓人覺得更多是穿著西裝鼻挺談生意的商務人士拿的。至於OPPO 跟Vivo的女性化形象更強。因為這些品牌都有根據一些特定的市場去深度經營,塑造出我就是哪個群體最好的選擇,而獲得成功。

相較而言,台灣的企業比較忠厚老實點,HTC之所以從王者墜落,就是因為在品牌形象塑造上太過模糊,一下找五月天,又找小勞勃道尼,給人一種曖昧不明的定位,想用規格取勝,卻不知道做品牌更多的是需要的是受眾的「信仰」。華碩過去也曾犯過這種錯誤,在前幾帶Zenfone中,幾乎什麼群體都想吃下,做了自拍美顏機,又做大電池的性能怪獸,在定位不清下始終只能用低價取勝。直到近期開始用ROG的電競手機才找到自己優勢,建立明確形象。

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所以我們在經營個人品牌上,也要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就是自己要成為哪個領域的專家,是平面設計名家、產業技術大牛、冷知識網紅插畫家等等。自己要先有個定位,但這定位不是一蹴可及的,許多網路世代的知名KOL,都是不斷的在嘗試中尋找自己定位。

比如擁有百萬粉絲的館長陳之漢,起初也只是以健身教學的影片為主,後來在過程中顯現對社會局勢敢言,慢慢的才找到自己以草根形象評論時局的直播風格。而另外兩位Youtube網紅Joe Man跟老高,現在都以談話性的影片為主,談論的主題各自有不同的風格,但他倆最早其實都是從遊戲直播起家,發現遊戲直播作不過其他大咖,才改變風格找到自己的道路。

我們個人也是,或許一開始在經營個人品牌的時候,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跟道路,而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會慢慢知道自己的定位跟能為大眾貢獻的價值。但是這過程中必須知道,自己最終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一定要在特定的領域學有所成,比別人更具有優勢,才能讓自己的知識跟技能對其他人產生價值,否則自己可能產生名不符實的「冒牌者症候群」。

所以我們在經營個人品牌時,雖然在塑造形象的行銷上,這樣的軟技能十分重要,但是這些都是包裝層面。最重要的是包裝底下的的硬實力,也就你會的專業知識跟技能,這個根柢必須要十分厚實,才能讓你的野心跟實力相符合。不然可能過度的包裝卻沒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最終可能被「看破手腳」,這也是許多知名網紅遇到的。比如號稱知識型網紅卻被踢爆分享的訊息錯誤連篇,甚至讓政府相關單位出面澄清,那只有留下被鄉民嘲諷的尷尬跟人設崩壞而已,最後如同爆紅一般,暴起暴落,銷聲匿跡。

圖/Shutterstock

三個一年與一個三年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在日本的職人精神中,對每個達人的養成也需要多年的培育。比百年壽司老店,學徒可能要打雜個五年才能正式進入壽司製作的學習中,然而這個時代跟過去已然不同,快速變動下,讓專業的養成不在過去需要土法煉鋼。

現在的專業技術,即便是相應的科系出身,也早就已經跟不上時代,就算是知名頂尖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也需要重新學習技能。所以想要靠一招半式打天下可以說是癡人說夢。但是在培育技能的過程中,許多人誤以為就像釀造醇酒般,需要多年的積累才行。

很多年輕人會寫信問我一個問題,就是老一輩都說一個工作要做三年,才能學會東西。就像日本諺語中說的:「做在石頭上也要待三年」(石の上にも三年)。因而對於第一分工作往往死賴活待也要待個三年才肯換工作,或者至少要個整數來個兩年,即便那個工作中自己得不到任何技能提升跟成就,但這是不對的。

其實這樣的觀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適用,學到多少技能跟待多久不完全正相關。今天我們去資策會上專班半年就可以學到APP如何設計,成為軟體工程師,網路上也有許多大神一年就從完全不會到日文N1。所以我們試問,現代企業的辦公室中,有多少的單一工作技能需要紮紮實實做在位子上三年來學習?

從人資的角度,時間的長短是一回事,更多的是這段時間中做了什麼事情,獲得什麼技能。如果今天有兩個應聘者,第一位A一位工作三年經歷,可是三年都是做很日常的行政工作,跟另一位B只有一年經歷,還換了兩個公司,然而卻有與國際企業應對跟特殊的專案主導經驗,做為主管,在找創新型的人才,會想找哪位呢?

那種做同樣工作多年的,不是三年經歷,而是三個一年經歷。這種人在過去的企業中,如果在找行政人才會中意,因為看上穩定的性格,但這時代已經跟過去不同,這些可以SOP化的工作逐漸會被機器人跟AI取代,所以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跟一份工作做多久其實沒有正相關。重點是在每份工作中做了什麼,獲得什麼技能。

比如知名台灣互聯網社群X Change的創辦人許詮,27歲就當到亞洲最大互聯網企業的海外BD經理,收入是同齡青年平均的十倍,他任職過Google、Line、雪豹科技、三星等等,這麼多公司一推算,23歲開始工作的他,其實每一家都工作不到兩年,他之所以能快速上升,就是不相信所謂的三年魔咒。做好每一個當下,做出成績,讓自己成為更高階職缺的最佳候選人,這樣就能讓下一家公司青睞。至於你上一份工作做幾年,其實不重要,能力夠強,大家都搶著挖角你。

所以我們總結一下,想想一個在半年完成兩個影響公司走向的重大專案的年輕人,他所建立的名聲跟學到的技能,難道會輸給一個在同一家公司默默努力做3年,卻都是做替代性高基礎事務的人嗎?所以千萬別再相信一個工作一定要做滿三年的古早味職場神話。

圖/Shutterstock

列出你想要擁有的核心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要在不斷摸索中確立好自己要深入的領域,這過程中會好有個方向。我們可以先列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自己希望自己擁有的核心技能。這個清單不一定是要你本來就擁有的技能。比如你想成為一個知名網紅插畫家,你甚至不需要現在就會畫畫。你只要有一個想要擁有這個核心技能的積極態度跟學習動機就好。

比如擁有百萬粉絲知名的網路插畫家洋蔥,在他大學的時候就創立了粉絲頁Onion Man,當時的他甚至不會畫畫,只能用小畫家等級的簡陋插畫來貼文。但他有個最終的夢想,就是他想當超紅的網路插畫家,僅此而已。能力跟技術都可以靠後天的學習來增強,而那個初衷跟信念則是很難強加於身的,所以一定要從自己所想要走向的方向開始思考。

這個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拿出一張A4的白紙,寫下十個你喜歡的事物,他不一定要是具體的職業,可能是單純你喜歡的東西,就算關注白海豚保育這種也可以寫上。最後試著把喜歡的這幾個東西,作為關鍵字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可以很荒誕,甚至不需要有邏輯性,像小朋友童話也行,然後反覆咀嚼這個故事。在從所編的故事中分析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喜歡跟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接著把這些興趣愛好跟現實作結合,有沒有怎樣的工作模式是可以結合實現你所喜愛的事物的?這些甚至不需要是一個已經存在的職位或者產業。然後在明確了具體要達成這目標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比如他可能是電繪、攝影、文案行銷等等。就開始擬定學習這些項目的方案,進而充實自己。

展開調查 建構你的知識書單

又或者,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找到你的興趣,就是把自己關在誠品書店一整天,關掉手機,逼自己閱讀實體書。一定會有一區的書籍是你可以百看不厭,泡一整天都不覺得累的,那就是你的興趣愛好,跟你可能發揮巨大潛能的未來核心能力。

有了方向以後,我們就要開始展開調查。我推薦的方式是閱讀實體書,實體書的訊息都經過消化跟編輯,雖然看似訊息量很大,但是都是經過精粹的。一本書的誕生約莫需邀一年的時間,在作者跟編輯、行銷的努力下共同誕生。因此內容會相較快速產出的網路文章更有沉澱。

透過閱讀來建構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體系,首先我們需要有個書單。這個書單就是你想深入領域的敲磚石,你要先調查,在這個領域有什麼行業大牛或者專家巨擘,他們各自又有怎樣的論點跟想法。就好像寫任何論文都需要有文獻回顧這塊一樣,我們要先認識這個領域,然後透過前人的知識成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快速的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論架構。

關聯閱讀

WFH讓你工作生活一團亂嗎?用STAR法則重整你的遠端工作腳步!

【個人品牌經營】大學時的網路留言讓到手的工作機會飛了?6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未來趨勢

在我的著作《個人品牌:斜槓時代成就非凡的 7 個自品牌經營守則》我會深入討論如何透過科學化的縝密方法,建構出屬於你的個人品牌;如何透過利他的核心思維,以正向循環為組織、社會乃至於個人創造價值。現在我們正開放個人品牌的經營諮詢,如果你需要個人品牌的經營諮詢,歡迎到 https://portaly.cc/wenzel 預約諮詢。

圖/遠流出版

小編 網站

小編 網站

Leave a Replay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更多訊息

一起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