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個人品牌的一開始,我們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與思維。塑造個人品牌其實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希望自己可以達成超越過去自己的更圓滿成就。然而,如何看待自己與努力的目標之間的關係,也深刻影響著我們是否能成就目標。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 的研究,她認為人對於事物的態度,深刻影響未來發展,她稱之為「思維 (Mindset)」。這之中又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指的是誤以為自己的智商、才華跟其他能力跟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的人對於遇到困難跟挑戰,往往會歸咎於自己本來就不行。或許會說:「我是害羞的人,所以上不了台。」這種人認為自己的能耐跟極限是固定的,就是一切在出生那時刻就注定了,類似於宿命論者。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生的成就與天賦有關,因此努力的原因是要證明自己有這樣的天賦與才能。
相反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則相信,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聰明有人笨,但是透過不斷的努力,能力是可以加強,出身的背景跟智商等等限制是可以翻轉跟突破的。因為這樣正向的想法,讓她們熱愛學習,並且鍛鍊出了非常好的挫折適應力跟自學能力。也就是相信雖然大家起跑點不同,但是邁向終點的先後名次,仍是掌握在自己的努力程度上。
你的思維決定你的未來可能
杜維克研究兒童跟成人發展多年,發現不論是智能或者性格,其實都不是根深蒂固不能改變的。她的研究發現,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可能性,與其未來發展的成果有直接的正相關性,簡單的說「就是你認為自己如何,就如何了」。
如果今天一個人認為自己被限制重重,自己不夠好很笨,家裡背景不夠硬,所以自己無法成功,這樣的人就真的沒辦法。同樣的,即便智力測驗、社經背景一樣的孩子,只要其抱持的是:「雖然我現在不行,但只要透過學習跟努力,我就能改變」這樣心態的人,他的未來也隨之與他人不同。
所以當我們有不同的思維,我們就會進入不同的世界,一種是認為,成功這件事情只是證明你原本就有的天賦跟才能,另一種則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靠著後天努力跟學習,我們將成就無限可能。
對於固定性思維的人,輸掉比賽、被解雇,或者被拒絕代表自己沒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甚至,這些失敗剛好證明了自己沒有才華。對他來說,失敗代表辜負,代表喪失價值跟沒有發揮潛能。甚至有些人因此認為,努力本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努力導致失敗,那證明了自己無能,而如果夠有才華,甚至不需要努力。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是不害怕挑戰,甚至越挫越勇。同時深信自己可以透過不斷努力跟練習,達到更高的境界。對於這樣思維的人,失敗本身只是過程的一部份,在過程中不斷嘗試而學習跟成長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本身。挫折跟失敗反而能讓人學習到事物的道理,反而能用正向的態度積極的面對每一個挑戰,永不退縮。
杜維克做了一個實驗,她觀察這兩種思維的孩子在面對事情不如意時大腦的反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只有在答對問題得到分數時開心,對於答錯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失敗,表現出沮喪氣餒,甚至沒有興趣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另一方面,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對於答錯問題卻展現從容,他們反而認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題的答案本身,比答對問題更開心,因為更加擴展他們的知識。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塑造個人品牌
然而,大多數的東方教育往往讓孩子朝向固定性思維發展。對於孩子的失誤父母往往用責究的方式,也造成了孩子長大後,面對失敗往往是恐懼以及抗拒。認為挫折的發生代表自身能力的不足。如何培育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也成為目前教育領域中的一大課題。
而身為成人,我們需要靠自己培養成長型思維,透過以下的幾個方法,我們可以找到型塑成長型思維的步驟。
- 思考挫敗的價值:一般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一件事情的成敗本身發生時,這件事情的價值已經決定。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全輸。想要扭轉成成長型思維,我們就要進一步思考,這件事情雖然失敗了,但有沒有帶來什麼價值,讓我們學習到什麼,成為更好的人呢?如果能把目光放更高,把事件擺在人生的格局看,肯定其價值,就有不同的結果。
- 學會更加愛自己:成長型思維的人為什麼不害怕失敗呢?因為他們不認為失敗本身會貶損自己的價值,也就是失敗不代表就證明了自己不夠好不行。而是知道如何「愛」自己,認同跟相信自己的價值,不會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而是透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學習,以及成長成為更好的人。他們不限制自己,自然也不會被外在的事物限制。
- 永遠不滿足現狀: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已經登峰造極,達到完美的狀態;也就是她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經夠好了。當完成一個目標,又會馬上想到下一個新的方向跟目標去挑戰。不去追求安逸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的態度,也因為這樣,讓他們能夠不斷更上層樓,達到更高的境界。
- 相信自己會更好:而信念也是讓人達到成就的根本,相信「明天會更好」是成長型思維的一個重要核心。面對困難跟挑戰,都認為只是過程的一部份,同時這些挫折都不會是過不去的「坎」或者絆腳石,而是能讓我們成為更好自己的墊腳石。積極正向的態度,即便是跌倒也能笑笑站起來說:「哎呀,原來這有個坑阿,沒事沒事,記起來了!下次不再跌倒。」
- 擁抱學習跟成長:熱愛學習,也是成長型思維的一大特點。這裡的學習不是狹隘的學校的知識學習,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人可以是學習的對象,一次失敗也可以是學習的目標,甚至看場電影,都可以透過自我對話反思自己能從中學習到的東西。想要不斷成長,就要透過學習跟自我激勵。
我自己就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出身貧困的家庭,父母離異給年邁姑姑撫養,從小雖然是問題學生,但是我總是抱持著《火影忍者》中鳴人的想法,就是有一天我一定能當上火影。雖然一路走來不是念最頂尖的名校,沒有特殊的獎項榮譽,也曾遇過許多困難,但我都相信這會讓我越挫越勇。
在以前,每次被投稿被拒或者被人看輕,我總是想著:「等著吧,有天你們會發現自己當時看走眼。」有著年近30卻常常被認成高中生的娃娃臉,有時候去一些活動場合一開始總是被當剛畢業的小男生不受待見被忽視,這時候反而讓我高興。因為想著當他們知道我是誰後的驚訝感,一定很有趣。每次遇到挫折,我都心裡暗暗高興:「太好了,我以後演講就有故事可以說了。」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是讓我能從一個負分的起跑點走到今天的一大原因。
尋找你的典範人物
建設好成長型思維的態度之後,我們接下來就是要開始展開學習計畫。然而,在學習技能之前,我們要先找到一個典範人物,做為自己人生的標竿好好學習。那就能在學習的過程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台灣知名餐飲集團王品集團的創辦人戴勝益曾經說過,他的成功是因為他知道如何「抄襲」別人的成功,來「仿冒人生」一下。「仿冒其他企業或品牌會被告,仿冒別人的人生,不會有人告你,」戴勝益在媒體受訪時這樣開玩笑的說。
戴勝益在大學就很崇拜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這是因為許文龍的工作哲學讓他十分贊同。許文龍認為「工作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為了造就人生跟家庭幸福。」這樣的精神也被戴勝益「抄」走。他也把這種精神當成自己創業的榜樣典範,同時在管理跟經營的風格,也盡可能的像許文龍學習。
許文龍喜歡藝術,創辦了奇美博物館,戴勝益喜歡閱讀,也創辦了益品書屋。從戴勝益身上,我們可以鮮明的看到許多許文龍的身影,透過塑造這樣的典範人物,認同他的理念並身體力行,戴勝益成功的仿冒許文龍,抄襲出了另一條成就的道路。
我在高中時補赫哲數學,有同學問補教名師沈赫哲,到底怎樣可以考高分,沈赫哲打趣的說:「找到一個競爭對手,然後模仿他一舉一動。」比如你是全班第二名,你就觀察第一名每天做啥,他上課鉛筆盒怎麼擺,課本在第幾頁,做到哪一題,都跟他完全同步。去哪個圖書館念書,回家念多久書,來個完全作息抄襲,想要不提升成績也很難,但也有可能先被當變態。
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情,就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會有個心中的啟蒙導師,這個他心中的典範深刻的影響其作為跟管理哲學。甚至許多品牌或者企業,在運作的時候也有一個山寨的對像,許多山寨起來久了,竟然最後超過模仿的正品,也是時有所聞。
因此,我們也要來思考一下,屬於我們的典範人物是誰。這典範人物不需要是那種天下、商周這種大財經媒體會採訪的企業大老闆、知名成功人士,他可以僅僅是你的同學,或者公司裡面比較厲害的學長姊,或者參與社群中的前輩。也就是在他們的職涯歷程中,有你打從心底佩服的事蹟,而他就能成為我們的目標跟典範。透過他的軌跡,我們可以大略看到自己可以走的方向。
知道這些後,我們可以試著用一種方法找出你的典範人物。拿出一張A4紙,寫出五個你很敬佩的人,然後在後面在畫上四個你覺得很重要的維度,進行分析,可能是財富、名聲、影響力、事業成就,或者其他由你自己定義,然後寫出這些人具體的事例。接著,開始觀想5年後的自己,會希望自己在哪裡,做什麼,擁有怎樣的社經地位,觀想結束後,回顧你寫上紙的這幾個人物,看看哪個跟你的目標最符合,那他就是你的典範老師。
寫封信給你的人生偶像吧!
接著你可以試著開始研究他,如果他是知名人物,或許已經有著作或者傳記出版,買來看看吧!透過他走過的道路,找到屬於你的可能。又或者,他可能只是你職場上的前輩,那找機會跟他聊聊吧!聽他說說他的故事,更加了解他的過去。而這些過程中,不論是怎樣的人,不管是你身邊的朋友或感覺遙不可及的大咖,都試著寫封信給他看看。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這麼邊緣渺小,大人物怎麼會理我。我每隔兩三個月,就會寫信聯繫我很敬佩的人,可能是企業高管,也可能是記者,或許是因為他們的事蹟,又或者是他的文章我很認同,我都會試著連絡他們。大部分的人都會回覆,即便被發了無聲卡,那自己也其實沒有損失,至少我這份崇敬之心已經傳達出去。
我會喜歡這樣到處寫信致意,是因為我國小的時候,我的導師許慧貞辦了讀書會,其中有個活動是寫給最喜歡的作家。想當然耳,小學生都寫給一些國內的作家,畢竟都是用中文寫,大家自己設限覺得外國人看不懂吧。
那時候,我們班上有個同學竟然寫給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那時候我們都暗笑他的「迂」。人家身價上百億世界超級大作家怎會裡你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來的奇怪小學生寫的信,還用完全看不懂的中文寫。
想不到,這同學還真的收到JK羅琳親筆回信。他不知道寄到哪,就寄給出版社,出版社編輯收到信很驚喜,幫忙翻譯成英文寄到英國,想不到就這樣JK羅琳也很驚訝半個地球外的11歲小朋友寫信給他,也回了信。那之後,我就學到了,不要擔心自己是小人物人家不理你,寫了信沒回很正常,可是回了,就是你為自己展開新的機遇。
我大學的時候因為系上要演劇展,我當時是藝術總監,我們很喜歡吳念真老師的人間條件2劇本,光是看DVD就讓我痛哭流涕。但是演人家的戲不是這麼隨便的,有版權的東西還是得問問。我就寫信給了吳念真,那時候我大二,想不到吳念真還真的回信,更提供給我綠光劇團的聯絡方式,讓我去接洽,最後還很溫馨的說有機會來中興大學跟我們交流交流。
當時,我們甚至找到時任文建會主委的盛治仁老師,他在辦公室會見我們幾個大學生,熱心的鼓勵跟支持那次活動,還拍了一個短影片鼓勵同學。那次只是一個系上的小活動而已。
這些小故事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典範人物,不要怕自己渺小,勇敢的寫信給他。我自己也常常收到讀者來信,每一封我都會用心的回,如果讀者有什麼我能幫忙的,也會是盡力去協助。畢竟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帶來正面跟好的影響吧!
要有典範人物 但不要完全相信權威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知到,不要全然相信所謂的權威跟成功人物。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現在的AI甚至可以做到深度造假,根據一個人過去的演講影片,分析學習後製造出完全擬真的假影片。網路上也是假新聞充斥,各種虛假訊息滿天飛送。
我們需要有典範人物讓我們學習,但不能盲目崇拜,如果盲目崇拜一個個體,那就可以做出低於自己智商的錯誤決策,思去懷疑的能力導致「認知閉合」,甚至做出有害大眾的蠢事。這個時代我們要保持「耳聰目明」,因為有許多混淆視聽的「假權威」出現。這些顛倒是非的人,可能是知名網紅、政治人物,甚至可能是學者教授。或許因為他們的名聲,讓人們疏於思考,全盤接收他們的言論,導致吸收了有害訊息。
比較輕微的比如假造自己的身分,騙取大家某方面的認同。這方面近年最有名的莫過於2017年初被踢爆,偽稱自己是日本人在台後代「灣生」的某女,這位根本不是日本人,這位一生都居住在高雄的女士,當時靠著鬼扯欺騙累積了大量的追隨者,乃至於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的鼓勵,透過瞎掰的感人故事,甚至出了數本書,書籍甚至得了出版界知名權威獎項。
這種事情在台灣每幾年就會上演,2018年又有一位知名網紅被媒體踢爆,她自稱自己得過許多國際彩妝大獎是台灣之光,卻是用虛假的獎項跟榮譽為自己鍍金,開設數萬元課程吸金,甚至吸引許多媒體報導,節目採訪,還有出版社想為他出版自傳等等。最後才發現,這個人完全是唬爛的,只是一個高職學歷上過短期國外彩妝課的騙子,到處跟人蹭合照裝B,讓一堆懷抱國際彩妝師夢想的女孩心痛欲絕。
因此,雖然要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正向態度,跟尋找典範人物積極學習,但也要警惕,這世界上騙子很多,我們都可能被騙,不然就不會有網紅沒事就因為錯誤的選舉決定出來跟大家道歉。上述的兩個騙子都還是顛倒是非型的詐欺,然而很多人是小騙小欺,比如明明沒有合格證書或者經歷,卻自稱自己是某領域的某某「師」,或者明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經歷,卻加油添處講得天花亂墜,這在網路時代都非常常見。
在抱持著成長型思維努力對外學習的同時,也要細心觀察,很多人可能是唬爛的冒牌貨。即便他可能有響亮的個人品牌,也要細細的檢驗,並且一定要抱持著實事求是的懷疑態度,畢竟這世界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是立體的,都有善、惡兩面,不能完全的將自己的期待跟夢想寄托在另一個他人身上,千萬不要做任何人的什麼「無腦狂粉」。因為很多邪教組織跟煽動型的壞政客,就是這樣崛起而損害大眾利益的。
閱讀任何書籍也是一樣,我們不要因為作者的經歷或者地位很權威就全盤接受,要保持懷疑的心態。知道每個說法都只是一種一家之言,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真理。這樣保持開放的心胸才能在這個後真相時代讓自己不被欺騙。即便是我寫這本書,我相信都有許多可以改進更加好的地方。
關聯閱讀
【個人品牌經營】大學時的網路留言讓到手的工作機會飛了?6個你一定要知道的未來趨勢

圖/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