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好心態的建設,也就是需要有成長型的思維,相信自己可以經過困難跟挑戰越來越好,同時可以突破先天跟外在的限制達到更高的格局跟境界。此外,我們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典範人物,作為學習對象,但又不能盲從權威,必須保持懷疑真求證的態度。這些都做好後,我們就要回歸個人品牌建設的核心,就是擁有該領域專業的技術與能力。
想要擁有專業技能,我們要有得不只是「努力就會有成果」的老人家想法。其實,成功還是需要天賦的。或許有些看到這段的朋友就想吐槽我,前一篇文章不是才花幾千字講不要認為先天的天賦決定人的成就,要積極正向成長型思維嗎?怎麼又說需要天賦了,這不是自相矛盾?
基因也能改變?
不不,我這裡說的天賦是後天的天賦,也就是,天賦是可以培養、塑造的。在這裡我們先不說天賦這種虛無飄渺的話,來講些科學的詞彙,就是「基因」。自從人類發現遺傳因子以後,許多人就認為一個人的能耐極限在基因上了,就是你能長多高、智商多少,在精子跟卵子結合那瞬間究決定了。
雖然已經有很多證據證明後天的影響也會佔有決定性的關鍵因素,比如南北韓都是同一民族,照理基因型態不會有巨大差異,但兩國的人均壽命、平均身高等等都有巨大差異,這就是後天能影響的。不過就會有很多人說了,基因決定的是「上限」,後天的培養只是讓自己努力達到這上限。(這說法很像前面說的固定型思維)
很多美國超級英雄的故事套路都是經過一個外力影響(輻射、外星能量)後改變基因,而獲得超能力,這聽起來只是漫畫劇情,因為基因能後天改變,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其實有很多眾所周知的案例。比如車諾比核變後,許多經過核輻射曝光的動物,在第一代究發生基因突變,導致許多疾病。
舉例來說基因就像硬體,除非發生因為外力影響發生突變,不然通常從出到死不會有什麼變化。但「基因表現」在一生的每個階段發生劇烈變化,這基因表現的調控機制如同軟體,會根據當事人不同狀況促進或抑制基因活性。也就是即便你帶有致病基因,也可能透過後天的影響抑制,讓這些負面基因不顯現出來。
一種基因表現調控機制為選擇性剪接 (alternative splicing)。在過去的研究成果中,發現運動訓練可改變某些基因的選擇性剪接而影響其產物,進而影響基因的表現形態,簡單的說,透過後天的努力,你可以改變基因影響你身體發展的情況。
國立中央大學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副教授王孫崇透過研究近兩百對的雙胞胎後發現,後天的環境跟個人的習慣,都會影響基因表現,讓基因體上的化學反應改變,這樣的改變甚至會固化遺傳到下一代。王教授研究發現,脫離母體出生後的基因,如果30年間抽煙喝酒從不間斷,就有可能使甲基化產生變化,並把這樣的基因進一步遺傳給自己的小孩,而這個已經改變的基因,與當初遺傳自母親的基因已經不同。

圖/Katerina Holmes@Pexels
一萬小時的練習超就成功?
美國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2008年的著作《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提出了一萬小時的定律,他舉例到各領域的專家都有經過「一萬小時」的淬鍊,簡單的說,花時間練就對了,投入一萬小時,人人都能成就非凡。她這說法也不是自己發明的,是根據1993年美國《心理學評論》上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
但葛拉威爾只有提到要不斷練習增進技能,卻沒有詳細說要如何練習。慢慢開始,這個一萬小時理論被大眾吐槽。比如早上在國民運動中心的游泳池,可以看到許多游泳的婆婆媽媽,他們可能每天早上都來游個兩三小時,經年累月練習時數不輸給中學的游泳隊,那為什麼這些大媽們沒有練出一身肌肉,變的像運動員一樣呢?這跟年紀可沒關係,因為你也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一堆七十幾歲的肌肉大爺。
在2016年,艾瑞克森或許覺得引用她研究的葛拉威爾詮釋得不到位,自己寫了一本《刻意練習》,反而成為了超越葛拉威爾的暢銷書。在書中,他提到一個觀念,只有傻呼呼的一直練習是不夠的,投入的時間不完全等於產出跟培養出的技能。在練習跟訓練中,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才能突破先天限制,成就非凡。
人的身體跟大腦其實有非常強大的可塑性,透過刻意練習,能夠極強的改變身體的能力。舉個例子,猜猜人可以連續做多少伏地挺身,1千?5千?1980年有個日本人做到了10507個。這看似精神的數字過了13年後反而弱掉了,有個美國人花了21小時連續做了46001個。比如健身,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每個人都能練出相當的肌肉量,大腦也是,透過後天努力,都能大幅的增進。
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才能進步
光是學英文這件事情,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學校學習的時數都差不多,為什麼有人考完大學後全部忘記,也有許多的人不是英語系,也從來沒有留學過,卻一口母語等級流利英文?因為大多數的人沒有進行有意識的刻意練習。
一般人的對於練習都有三種誤解,第一種就是任為這講天分的,自己是沒天分所以做不好,然而人的「上限」其實遠遠超過自己想像,透過適當練習大家都能達到自己希望的目標。另一種誤解,是認為只要花時間,就能有學習效果,如果這樣子的話,每個街邊下棋的老人棋力應該都超強,但事實是,如果一直用同樣的方法,單純重複做一件事情,那並不會讓我們進步。
最後一種誤解,是認為只要我夠努力,我比別人更拚,就能進步。比如一個產品經理,想要在銷售跟行銷上創造佳績,他很努力每天加班、開會開一堆,但是用錯方法,反而讓努力付諸流水。就好像我們學生時代看到許多很努力念書,成績卻還是普普的學生。這時候很多人還反而誤解是自己天分不夠,所以差人一等,真正的原因追根究底還是方法不對。
正確有效的練習,不等於長時間、重複的練習。要透過正確的方法。舉個例子,同樣練習鋼琴,如果只是放牛吃草,讓孩子每天自己瞎彈三小時,這樣他彈個十年,程度都達不到標準。但假設我們在訓練時給他的一個目標,比如連續三次不犯錯,然後用正確的速度彈奏,如果這個孩子每天練習時,有意識的要達到這目標,並在達成標準後設立新的目標,那他能不越來越進步嗎?
所以正確的訓練方法,是要精益求精。訓練必須要有意識而專注,在追求進步這件事情。許多人也是天天到健身房報到,待個兩三年,卻沒有練出六塊腹肌,也有同樣身體質量的小伙,半年就練就一身雕像般的肌肉。這不是因為先天的基因差異,更多的是方法不正確。

圖/Mimi Thian@Unsplash
不斷突破舒適區的練習
艾瑞克森提出「心理表徵」的概念。比如說,沒有踢過球的門外漢,看到足球場上就是一堆人追著那球跑來踢去。可是專業的球員能發現規律,就有一個實驗讓職業球員看比賽,畫面停在一個球員接到球時,然後問實驗對象這球員下一步的動作是什麼?越優秀的球員對下一步的預測越準確。這也就是說,專業跟普通,天才跟平庸的差異,在於看問題的心理表徵不同。
在運動訓練上,為什麼選手可以不斷進步,因為他們的練習會不斷超越所謂舒適區,從而進入新的階段,不會在維持輕鬆的情況下練習。簡單的說,如果你拿5磅啞鈴可以輕鬆舉起,卻拿這5磅啞鈴練個十年,你的肌肉或許會結實,但絕對不會變大。想要變大,必須不斷讓自己練習超過舒適區,肌肉在超越自己能力的壓力下才會不斷增強。
這我們就能刻意練習是什麼概念,基本上我們要成就非凡,就必須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心理表徵來思考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刻意練習有兩個標準,第一是你的領域是已經形成符合邏輯體系的專業,已經有相當的評價標準跟訓練方法;第二,是必須要有個能夠布置訓練跟給你回饋的優秀老師,讓他不斷安排新的突破舒適區的訓練給你。
不過要符合這種規矩的領域大概只有芭蕾舞、歌仔戲等等。我們大說數從事的領域都不符合,甚至許多新領域完全沒有先例。艾瑞克森告訴我們沒關係,還是可以盡可能的運用刻意練習的法則。
首先我們要有明確的高績效目標,為什麼一個加入田徑隊的孩子能夠在一年內快速提升成績,而已經慢跑十幾年的阿伯進步的幅度卻無法這麼大呢?因為田徑隊的孩子是有系統意識的在訓練,而且有明確目標,就是要跑進多少秒,或的獎牌;而阿伯只是跑健康的,他或許也根本不在意跑多快。
有目標以後,我們要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或者高手,就像上一章提到的你的典範人物。然後恩這些領域高水準的高手們,他們的心理表徵做對比,他們怎麼看待這個領域,怎麼讓自己精進?第三,研究這些專家、高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最後才是投入時間去練習。
成為大師的四個步驟
講了這麼說,可以說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了,一下談基因、一下談心理學,扯一扯又扯到運動訓練。這裡我們就把如何成為大師的步驟精簡如下讓大家一目瞭然。
- 建構知識體系:刻意練習之前,必須先有一個正確的方法跟路徑,所以我們必須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了解想要深入專研的領域情況。有哪些大咖,他們各自的歷程是什麼,而這個領域過去又有怎樣不同的理論出現。能的話,最好找到一個老的老師協助自己成長,就算不行,也可以試著透過網路資源,讓自己的學習有方向跟具體安排。
- 制定練習計畫:接著,我們透過建構的知識體系跟理論的了解後,就能設定卓越目標,就是自己希望達成的境界。這個目標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比如跑步跑進幾秒,營業數字如何增長,好讓事後驗證是可以直觀有效的。我們再依據這個具體的目標,進行練習計畫的安排。這個計畫是要可以靈活應變的,同時也要有短中長程的三個階段規劃。
- 展開刻意練習:這之後,我們要展開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的精神必須是「美一天都超越過去的自己」,假如我們慢跑,每天跑的時間跟距離都一樣,那只是維持這個階段的體能而已(不練習就是下降),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每當我們達成目標時,就要超過舒適區繼續挑戰,並且有意識的知道自己是在為了更加卓越而努力,觀想那具體的成效跟結果,不要讓練習變成虛應故事,時間到就覺得自己功德圓滿。而是要看到效果。
- 多方獲取建議:而我們再練習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在正確的方向,要多方的向人請教,你可以將你的相關作品或者研究寄送給領域的大咖,問問他的意見。或者組成共同的團隊、讀書會、社群,為同樣目標去努力,大家在疲倦的時候可以互相打氣,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相互協助等等。總之,在刻意練習過程中,一定要事實的接收外界意見調整修正,不要埋頭苦練不看身旁世界。

圖/cottonbro@Pexels
我如何成為一個作家
其實寫作只是個興趣,作家這個詞對我來說是業餘興趣下的成果,卻是經過一段努力,也不是誤打誤撞而來的。
我從小對文史相關的領域一直很有興趣,國文跟歷史是我高中時候最好的科目,寫作也是我從小的一個興趣。高中開始,我也投稿過一些文學獎,甚至一些學生刊物,可惜的是都石沉大海,這樣看來當時似乎沒有這方面天分,因為我寫的文章都比較像議論文,用詞很直白簡單,當中文學性沒有很突出。
高中時,高一因為導師是國文老師,喜歡寫作的我每周都會寫一篇文章給老師看,老師也很樂意幫我批改,這算是我的寫作啟蒙。大學的時候甚至開始以寫作賺錢,這裡的賺錢不是說投稿到平台還是經營自媒體吸粉,而是幫學弟妹寫作業。當時一分三千字的歷史報告,我大概一小時能產出一份,而且分數還不低,最高紀錄同一堂課幫五個學弟妹寫期中報告,甚至幫一些研究所朋友捉刀論文某些章節段落,雖然這種代筆是個非法的舞弊行為(今天我深深懊悔),但也是為了生活賺取一些微薄的零花錢。
不過這些小打小鬧說實話離作家還是差很遠,相較於很多高中大學就橫掃文學獎的文壇新秀,我喜歡談小故事、說說生活冷知識、國際局勢的文章顯得很無聊平庸,畢竟誰要看一個只有中字輩大學文科碩士的人大談什麼歷史分析跟國際政治。然而,我仍有一個寫作的夢想。
大學畢業後,我開始在臉書上寫一些長文,這些長文可能幾千字,想當然耳,當時我的同溫層對這種長文沒有興趣,通常我發個去跑馬拉松、去爬爬山的照片配個十幾字瞎文,能有百餘讚,十幾個朋友留言回覆,但當時我開始寫長文時,竟然個位數,沒有人理,加上我當時寫的長文都比較嚴肅一點,可能談論歷史、國際政治或者社會議題。
我從2013年開始寫,這些文章一開始都沒有人搭理,我也試著投稿去一些傳統媒體,只要網路上能找到的投稿mail我都寫東西過去。也可能是平面媒體的網路平台當時不喜歡我這種動輒3000字的長文,加上主題較為冷門,我又只是個普通國立大學歷史系剛畢業的學生,沒有什麼背景,可以說所有的投稿都是無聲卡回來。
然而我也沒有放棄,寫作對我來說就是個調劑身心的舒壓活動,透過寫作梳理我學到的知識,過程中也很開心。我持續的寫,每個月固定寫兩三篇,後來進階到每周寫兩三篇,也不管有沒有人理我,也開始看很多如何學習、如何寫作的書籍。有一次,我又投稿一個我遇到的事情,是談一個藥妝店店員因為外貌對客人不客氣的族群歧視情況讓我很驚訝。
這篇文章,我一開始也是投稿出去,投稿的那個平台也是無聲卡,這也是我預料之中,後來就自己放在臉書。想不到那篇文章突然瘋傳,冒出幾萬點讚跟幾千分享,甚至蘋果日報都轉載報導。後來我原本投稿的那個平台又自己寫信給我,希望可以刊登那篇文章,並且邀請我擔任專欄作家,我開始有了一個平台。
這之後,我又有了信心,開始投稿我的文章,又獲得其他平台的專欄資格。這之後我努力的耕耘我這兩個得來不易的專欄,以每周產出一篇的量寫作。寫的也是各種範圍都有,從我的旅遊、歷史故事、國際分析、職涯分享等等,甚至連看日劇、打電動的心得也寫,可能因為寫的也滿有趣的,慢慢的在台灣網路上有點名聲,獲得許多演講分享機會。
有次,我的一篇談論台商與日商在海外投資比較的文章,突然又瘋傳,有數十萬的點閱,出版我第一本書的出版社就開始跟我接觸。這之後,我開始從專欄作家進化到有實體書的作家。過程中也開始有其他出版社找我掛名推薦書籍,接觸的過程中又獲得更多出版相關機會。
你也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這一切看起來好像都是機緣巧合,或者運氣。但其實,這都是刻意練習的成果。我在大學就有當作家的這個起心動念,並且思考我要怎樣讓自已成為作家呢?我觀察到在網路時代,許多素人作家都是網路崛起的,最典型的就是九把刀。因此我開始把我的文章不斷的放到網路上,也進一步思考,要怎樣讓人看到呢。
想到擔任專欄作家應該不錯,所以開始努力投稿,投稿被退,就開始研究為什麼,透過閱讀大量書籍建構我的知識體系,不斷的突破自己過去的境界。而過程中,會給自己一個計劃,每個月至少要寫幾篇文章,再來把我許多文章再給相關領域的專家看看。談歷史的就給歷史系老師過目,談各國文化的,就給住在當地的台灣人看看。然後不斷設定目標讓自己得知識跟寫作能力精進。
現在你看到的這本書,是我的第四本書,我的第一本書在2017年11月出版,而我是在2016年6月開設第一個專欄,我現在在《關鍵評論網》、天下雜誌《換日線》、《商業周刊》、《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經濟日報》、《風傳媒》等等網路平台都有專欄區塊,寫了數百篇網路文章,總字數超過百萬,累計的總流量破千萬。也因為這樣,這幾年超過百所學校機構跟企業邀請我演講授課,談論的主題從國際政經局勢分析、海外派駐職涯、青年發展、社團經營、簡報技巧、斜槓青年到個人品牌等等。也接受許多媒體如遠見雜誌、New98財經起床號等等各類媒體採訪。
講這些也不是要吹噓我多厲害,跟許多大咖比我強的多,重點是透過刻意練習,我們都可以從一個沒有特殊家世背景的平凡人,成為深入一個領域的大咖,習得專業的技能與知識,並且透過這些硬底子的專業知識,進一步以個人品牌塑造的包裝,用利他精神創造更多價值。
關聯閱讀

圖/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