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經營】6階段思考,讓你的名字成為閃亮的名片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西蒙·斯涅克(Simon O. Sinek)是美國的知名作家跟演說家,他在TED的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有千萬的點閱率。而在他的談論領導的著作《最後吃,才是真領導》書中提到了一個故事。

一次他聽到一位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的演講,說他一年前也曾參與同樣的論壇。當時他是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搭商務艙來,降落後有專人接送到飯店。抵達旅館後,又有另一組人接待,一切都安排的服服貼貼,想要咖啡的時候有專人恭恭敬敬的送上陶製的高檔茶杯裝的上檔次咖啡。然而,同樣的活動,同樣的他才隔一年參加,卻變成經濟艙,自己坐計程車到旅館,自己Check in,天壤之別的待遇卻是同樣的場合。

他恍然大悟,發現去年這些服務,根本不是因為他自己的關係,而是因為他有個頭銜,如果少了這個職銜,他誰也不是,連要一杯咖啡,都只是被服務人員指著角落的咖啡機,要自己用保麗龍杯子去乘。

這位前副部長最後總結到:「人們可能會因為我們的職務或者地位給我們許多方面、好處等等。但他們給的其實不是你,而是你擔任的腳色。然而當你脫離這個角色,他們只會把這個陶杯,給那個取代你的人。我們都只是江湖的過客。」

當你沒有稱謂 你是誰?

「當我們沒有了稱謂,我們是誰?」這個命題其實就是個人品牌經營中貫穿始終的核心關鍵。許多人在職場上都在追求更高的職位,比如普通職員希望成為管理職,已經是管理職想要更進階。課長想升副理、副理升經理、經理升副總,再來總經理。因為在網路時代以前,大多數的人都企業組織這樣封閉的社群,成就只能用收入跟職位來衡量。

當然,成為大企業的高階主管,的確能獲得一定程度的聲譽,因為能爬到相當程度,代表了自己的能力跟性格在組織內已經獲得認可。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思考,怎樣證明一個人的領導能力夠好呢?就是當他沒有職稱後,他能有十足影響力。

我們要讓自己的名字成為自己的名片,如果只能倚靠大量的抬頭讓人定義跟認識你,那其實大眾認識的不是真正的你,而只是那個稱謂,他們敬畏的也不是你,還是那個稱呼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個人品牌塑造在這個時代更加重要,因為人們已經不再只是用你的稱謂去思考你是怎樣的人,更多的是他人怎樣評價你。

聲譽重要性遠遠超過職位

在這個時代聲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職位,同樣在組織內,擁有職位不一定就擁有實權,要能夠使喚的動人才是。而人家聽不聽你的指揮,更重要的是他信不信任你,你的影響力有沒有大到他願意以你的意志為依歸(無論是否願意)。我們都一定遇過那種,位居高位但是名聲很臭的人。或者聲譽很差的企業主,此等人物即便坐擁大筆財富,也可能是那種在網路上一有新聞就被罵翻的,這樣的個人品牌就十分負面。

那要怎樣建立自己的聲譽呢?巴菲特說過,一個成功的CEO需要兩個必備的技能,那分別是「演說」,以及「寫作」。這兩者也是建立個人品牌的重要關鍵能力,面向公眾展示,也不外出這兩種能力了。而演說又進一步的衍伸出「簡報製作設計」的能力。

所以除了專業技能,「演說」跟「寫作」的能力也是個人品牌經營中最重要的關鍵技能。這兩者也都圍繞著「說故事」這個核心主題。所以不論你的專業領域是什麼,想展示自己的技能都得學學這兩者,才能塑造出良好的個人品牌。把寫作跟演說也列入自己的能力加強計畫吧!用前面章節提到的成長型思維跟刻意練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大演說家跟故事王。

台灣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那為什麼有些企業主大家都認識?比如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嚴長壽、亞洲名廚江振誠跟城邦媒體控股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有什麼共通點呢?他們三人的個人品牌都經營得相當好,許多的大企業或者創業家主頂多偶爾在財經媒體上受訪,而這三人深刻地影響了台灣大眾。

因為媒體報導以外想要維護個人品牌,就是靠寫作跟公眾演說了。這兩者都是一種分享的概念,分享自己的故事,讓大家認識你,所以也是個人品牌塑造中溝通的重要一環。透過演說跟寫作,這兩者能讓我們持續的曝光,也能透過分享自己經驗跟思想體系去賦能他人。

資料庫夠多才能講話有料

而不管是要練好演說跟寫作,還是建立自己的好名聲,都首先要成為一個「有料的人」,別人家才會佩服你,願意成為你的忠實粉絲。所以知道的訊息比別人更多,同時樂於分享,又樂於幫助他人,就是讓自己名字成為一個亮麗名片,建立聲譽的好方法。

這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腦子要有東西,想要腦子有料最好的方法還是閱讀。知道的事情越多,人家越喜歡跟你來往、交談。所以來大量閱讀吧!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讓自己脫離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不斷湧現訊息的手機小框框,找個舒適的地方,或許是你的閨房,也可能是街角咖啡廳,開始閱讀紙本書。每一本書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消化,經過作者、編輯、校閱等等人的嘔心瀝血,才能產出。

相較於網路速食的爆炸量訊息,書籍的溫度更能讓人沉澱自己。任何的成功者都有閱讀的習慣,不管是巴菲特、比爾.蓋茲,還是其他國內外的政商名人,即便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閱讀,並且捨得投資自己,購買紙本書籍。雖然網路上很多說書的音頻或者影片,但是真正沉澱自己,吸收反芻內容,更能有產出。

同時我們要有跨界的精神,各種領域都可以涉略,不一定要侷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尤其在這個AI跟大數據等新名詞充斥的未來世代,我們要更具有人文素養,這方面也是閱讀可以帶來給我們的。

Photo by Bogomil Mihaylov on Unsplash

寫下你的閱讀心得 不斷反芻內化

在閱讀的時候,許多人是順著看過一遍,就束之高閣,這是很可惜的。我們不只要眼睛看過,還要進到心裏。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這裡分享我的。我一本書會看過三次,第一次是快速翻閱,先研究他的目錄,找到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部分,然後透過快速翻閱的方式來建構自己心中這本書的架構,大略抓住每個章節的要點。

第二次我會開始細看,但在第一次翻過時沒興趣的部分,就會簡單帶過(真的有很多書的一部分是湊字數的),反覆咀嚼那些我認為是重點的地方。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樣想?他想給讀者帶來什麼?我對這樣的觀點又有什麼看法?認同還是反對?有其他跟他類似或者相反的意見嗎?

第三次閱讀前,我會先拿出白紙,開始「描繪」出這本書,寫下幾個我認為從中學到的關鍵要點,然後試著用心智圖圖像化這本書,讓他立體化,同時寫下心得。也開始思考,書中我所到的事物,在什麼場合可以應用,或者可以跟誰分享這樣的訊息。這過程我會發現,好像有些地方我的印象模糊了,那趕緊在拿出書來補強一下。透過這樣,可以真正讓書的訊息進到腦子裡。這之後思考哪個議題時,想到哪本書,在拿出來翻閱想想。

我每年會超過百本的書籍,從高中開始,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是愛看書。我高中是個很愛鬧事的壞學生,不喜歡念教科書,但是總是會有一堆課外書堆在教室裡。在念ITI時,很多第一次到我宿舍房間的同學,看到我書櫃滿滿的書,都是說「唉唷,何則文你怎麼這麼多書啊?」甚至我常常變成小圖書館,借出書給朋友。閱讀原本只是我的興趣,但是我後來發現,我能夠斜槓、出書、演講、寫作,這些養分其實都來自閱讀。

所以我認為要擁有良好的名聲,一定要先自已夠有內涵,再者是性格要能受人尊敬,而充實內涵的方式就是閱讀。而相較坊間許多的說書音頻,我更喜歡聽許多廣播節目訪問作者本人或者編輯,或者邀請相關學者談論那本書。這些廣播存檔在Youtube等頻道都有,聽完以後是著找到原書,也進行我上面所說的三次閱讀法,讓知識內化到你心中。不要讓書只看過一次,每本書都值得多次閱讀。

給自己一個功課 用知識內涵建立聲譽

我們要如何在職場或者公共場域建立自己的聲譽?就是透過演說跟寫作,而這兩者都是一個傳播的媒介,最重要的還是我剛剛所說的腦子有沒有料。所以給自己一個功課試試看,每周逼自己看一本書,不要給自己限制,什麼領域的書都看看。然後試著把這本書的內容內化成知識,透過寫作、演說輸出,或許你當前的職業沒有太多演說的機會,那試著跟朋友、同事分享。

這樣你的內涵就能慢慢展現出來,聲譽也因此能體現在外。這是我認為建立聲譽的一個快速捷徑之一。而當你的朋友、同事,或者上司,知道了你原來這麼有學問,那相信你的機遇也會多了。

個人品牌傳播的ASAP步驟

回顧我們上述所說的,我們可以歸納成ASAP法則。首先,要先有專業成就,這個達到專業成就的過程中,自身的經歷跟透過閱讀吸收的知識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再試著透過書寫的方式將所思所想歸納整理,同時分享給他人。有了內涵以後,就有更多機會登台去更有效的傳播自己的理論。

一個成功的個人品牌塑造,不會是當一個理論與知識「追隨者」,而是一個「引領者」,創造出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論。如果只是轉述前人所說,充其量只是一個整理者,像羅輯思維的羅胖,他雖然以說書起家,但是他在說書的過程中建構出了屬於他的世界觀與知識體系,而這套他個人的腦中小宇宙才是粉絲熱愛的。這也是為什麼說書的人有千千萬萬,真正因此而出眾的人卻不多,差別就在於有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

我的老闆薛雅齡Vicky就可以說是這套ASAP的法則最好的範例。她在鴻海擔任多年次集團人資長,也獲得海內外許多人資相關獎項的肯定,這些經驗與自己的廣泛讓她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並且將她的理論實踐。創造出了HRIMC的特殊部門(我過去就是這個部門的領導),同時透過將實戰經驗與思想理論會整成出書,開始把這些寶貴的內涵傳播出去。她出版的人資實戰書不到一個月三刷,成為暢銷書,一戰成名,她也因此受邀到各地分享演講,即便她已經不是富智康人資長,她所建立的個人品牌也超過她的組織跟職位,達到了名自本身就是名片的境界。這整個過程就是個人品牌塑造中ASAP模型的。

關聯閱讀

【個人品牌經營】4個秘訣建立個人IP塑造你的影響力

【個人品牌經營】你一定要知道的個人品牌經營5大要素

【個人品牌經營】4個步驟刻意練習成為領域大咖

圖/遠流出版

小編 網站

小編 網站

Leave a Replay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獲取更多訊息

一起加入我們吧!